牛市來了,股票漲了、股民笑了、券商賺了。
熊市來了,股票跌了、股民走了、券商虧了。
自中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就與股市行情捆綁在一起――行情好,券商并購、擴張,豪氣沖天;行情差,券商降薪、裁員,縮衣節食。
如何在熊市環境下依然保持增長,成為了每一位券商經營者反復思考的行業難題。
路,是靠人闖出來的。
2010年10月18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很少有人料到的是,短短兩年過后,這家國泰君安證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從成立之初的90億元,迅速增長至1000億元!始終站在券商資產管理行業的最前列。而在此期間,A股上證綜指從3000點,一路下跌到2000點附近。
熊市背景下資產規模激增逾10倍,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創造了資產管理業務逆勢增長的奇跡,也書寫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一段傳奇。
全產品鏈戰略取勝
對于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而言,證券公司是不折不扣的“小老弟”。和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相比,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起步晚,規模小。股市持續低迷,更增加了資產管理行業拓展業務的難度。
行業低迷,出路究竟在哪里?
經過長期積累與探索,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開創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全產品鏈戰略。即針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開發出不同風險收益類型的產品,既有傳統的權益類產品,同時又特別關注于“風險可控、收益適中”量化套利類和固定收益類產品。通過全產品鏈的資產配置,全方位地滿足客戶財富管理需求,打造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競爭能力。
最近兩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投資者的需求已經從過去注重權益類投資,發展為全面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型需求。與大多數同行一心鋪在股票投研上有所不同,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多條腿走路”,積極拓展固定收益和量化對沖這片“藍海”。該公司于2011年3月率先推出了國內首只量化對沖基金“君享量化”,搶占對沖產品的這一市場高點。
2011年下半年開始,監管層推出了一連串支持券商創新發展的政策,資產管理業務作為重要的創新領域推至前臺。機遇又一次擺在眼前,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認真分析和把握客戶需求,通過創新,充分滿足客戶需求,搶占市場高地,實現公司客戶回報和管理規模的良性互動。
近兩年受到股市低迷、渠道擁擠等因素影響,整個行業的集合產品總規模增長緩慢,大部分券商的集合規模出現縮水。得益于全產品鏈戰略,以及通過創新滿足客戶需求的理念,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的集合產品規模保持逆勢增長,集合資產規模躍居行業首位,產品數量和種類也始終位居行業第一。
一手抓集合、一手抓定向。對于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而言,集合理財與定向理財的發展不可偏廢。近一年,定向業務成為新亮點,為券商資管業務開辟了天地。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很早就看到了其他金融同行的需求和合作機會,通過服務對象創新,極大地拓寬客戶范圍,通過自己的服務和產品,及時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從而迅速做大資產管理規模。
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創新
在國泰君安證券副總裁、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顧頡博士看來,這次證券市場全面的制度創新和“放松監管”,將為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開創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制度環境和政策空間,從機制、產品到服務都迎來重大的變革,未來,資產管理行業將是中國最具朝陽的行業之一。
達到千億規模之后,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作為行業領先者,如何保持優勢發展創新能力,成為公司如今必須面對的課題。
對此,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產品創新不能以產品為中心,也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顧頡指出,“券商資產管理的產品創新,應該做到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又同時為實體經濟服務。券商可以通過產品設計,將這兩種需求很好的對接起來,成為滿足客戶投資需求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紐帶和橋梁”。
如果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未來設計的產品,能夠做到真正貼近市場,滿足居民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那么無疑將擔當起資本中介的作用,這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相信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